新聞與通知
在線登記快速通道展商登記
組織機構
3月5日,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: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。
這是十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用“積極”的字眼來表述核電發展工作安排。
1991年12月15日,位于浙江海鹽縣的我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——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,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,被譽為“國之光榮”。目前秦山核電基地共有9 臺機組,每年發電量約為500 億千瓦時,是我國機組數量最多、裝機規模最大、堆型品種最豐富的核電基地,已安全運行近30 年,奉獻了超過6000億千瓦時清潔電力。圖為秦山核電基地全面建成投產后的俯瞰圖
核電已貢獻世界1/3低碳電力
核能是安全、清潔、低碳、高能量密度的戰略能源,具有能量密度高、單機容量大、占地規模小、長期運行成本低等特點,大力發展核電可有效提升能源自給率。
正是由于核能發電具有其他能源無法比擬的高能量密度和高穩定性,且電力生產過程對環境友好等特點,2018年第九屆世界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上,明確將核電定位為清潔能源,并且倡議關注核電用于基荷電力(即電網中穩定供電的基礎電力)以及用于未來新的低碳復合能源系統建設。
盡管當今世界上各種類型的清潔能源層出不窮,但核能已經成為世界清潔能源主力軍。2019年,全球核電總發電量達2657太瓦時,貢獻了世界約1/3的低碳電力。此外國際機構的研究還表明,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,核電延緩了二氧化碳的長期排放增速。
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“華龍一號”核電機組為例,每臺“華龍一號”機組裝機容量116萬千瓦,每年清潔發電近100億千瓦時,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;同時,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,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萬棵。
2021年1月30日,“華龍一號”全球首堆——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
綜合核電與其他能源品種的技術特性及發展情況看,核電將是打贏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這場硬仗,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。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目標要求下,核電發展迎來了全新的機遇。
關鍵詞
碳達峰: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,然后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,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,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,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。
碳中和:指企業、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,通過植樹造林、節能減排等形式,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實現二氧化碳“零排放”。
“十四五”規劃:核電商業前景良好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明確,要“推進能源革命,建設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,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……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…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%左右”,提出要建成“華龍一號”、“國和一號”、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,這些都是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堆型。未來五年,將有近20臺核電機組(裝機容量約2000萬千瓦)投入運營。
規劃當中還提出,要推動模塊式小型堆、60萬千瓦級商用高溫氣冷堆、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等先進堆型示范,開展核能綜合利用示范等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,也稱海洋核動力平臺,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,可為海洋石油開采和偏遠島嶼提供安全、有效的能源供給,也可用于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領域,極大拓展了核能的應用場景。海上浮動堆(其實也是小堆)以及模塊化小堆等新的技術選型,讓核電從大變小。這也意味著,核電的商業應用場景得到了明顯的增強。
此外,以核能供熱為代表的核能綜合利用,也是未來核能發展的一個重要選項。在碳中和目標下,如何積極利用核電的優勢,在發電、供暖等各領域挖掘核電的潛力,是未來一段時間科研工作者以及核工業從業者的研究目標和方向。
華龍一號首堆示范工程現場,調試黨員向著黨旗鄭重宣誓:繼承和發揚核工業精神,努力踐行“調試調優”工作理念
“走出去”面臨大好機遇
隨著我國核電生產能力已達到相當規模,提升了包括技術、設備、運行服務等在內的綜合能力,近年來,核電“走出去”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,核電“走出去”也面臨著大好國際市場機遇。
統計數據顯示,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已有核電、正在發展或需要發展核能的國家有40多個,預計到2030年,這些國家將新建近100臺核電機組。如果我國能獲得“一帶一路”沿線30%的市場份額,即約30臺海外市場機組,將直接產生近1萬億元的產值,創造500萬個就業機會,全壽期將產生約3萬億元的產值。
目前,“華龍一號”也受到了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廣泛關注和認可,開展了與歐洲、拉丁美洲、非洲、南亞近20個國家的核電項目合作。加快推動“華龍一號”為代表的核電產業“走出去”,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落地,將進一步提升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務實合作水平,彰顯“中國制造”實力。
與此同時,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,未來核電發展仍然面臨一定挑戰。
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了全球對核能安全發展的擔心,部分普通民眾因為“鄰避效應”影響而不理解不支持核電,業界人士對核電在未來能源系統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統一。
事實上,新建核電機組項目均已結合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,進一步提升了安全標準,同時具備了極端外部事件防護能力,確保了即使遇到類似日本福島這樣的極端情況,仍然能夠保障核電站安全。但消除公眾對于核電的擔心,重拾業界內外的信心,仍然任重道遠。
總而言之,發展核電關乎國家安全,關乎我國整體科技水平提升,有利于改善能源結構,保障能源安全,推進美麗中國、生態文明建設,實現“雙碳”目標。要進一步堅定發展核電的決心,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,積極有序推動核電高質量發展。
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:©Bootstrap